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展評】菲常態:尋找家園-羅納德•溫杜拿個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始終是我最喜歡的藝文館所之一,除了本身是古蹟再造利用相當成功的案例外,館方在相關活動及展覽方面都有許多令人驚豔的項目。舉例而言,2016年館方結合赤峰街歷史及社區公共藝術所推出之實境遊戲《城市遊戲:失物招領》就隱含了許多個人認為相當值得探討、深思的議題。



再例如本次的《菲常態》,主要展現的則是台灣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族群──移工。事實上,在如今國際化的社會,移工的議題也不僅限於哪個社會階層或哪些地區。縱然台灣已有60萬名外籍移工,但島內的人才流失一樣嚴重,甚至未來也不乏有加重的可能。

或許有人會認為,台灣輸出的可是「人才」而非勞力,不能與外籍勞工相提並論。又或者,覺得這是與自己毫無相關的議題。然而,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的,在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集體社會當中,又有誰能夠和誰真的井水不犯河水呢?更何況火紅的Working Holiday,正是台灣年輕人勞力輸出的最好例證呢!


以吸睛度而言,當代館門口的彩虹可謂引起風潮,每到週末下午總能看到不間斷的拍照人潮,想必為展覽本身帶來許多的關注。可惜的是,實際因此而受吸引進入展覽的人潮卻是未知數。該如何有效引導館外人潮進入館內,將彩虹這個陳列融入整個展覽,或許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展覽期間,「彩虹連結(即圖中彩虹與藝術館門口的涼亭)」與參觀者的距離未明確標示分界造成藝術品的損壞,亦是一大憾事。但我不禁想著,要如何維持展品的完整與安全,另一方面又兼顧展品與參觀者的互動呢?


進入館內,首先迎來的便是充滿萬聖節氣息的旋轉木馬。下層可看到馬、獅子、鯊魚與青蛙,上層則是哥德風的魔鬼、天使與怪物。在未聽過導覽前,我一直認為旋轉木馬表達的是一種運氣,如同賭場常見的輪盤,是福是禍誰都不能預知。可事實上,藝術家想展現的卻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以及菲律賓人宿命論信仰的文化。

有趣的是,上層的惡魔與天使有著截然不同的吊掛方式。雖然同樣是用一根鐵管懸掛,惡魔竟是直接被鐵管穿心,而天使僅是手緊抓著鐵管。如此的安排,我不禁猜想或許是藝術家對未來仍包持著樂觀的態度,相信最終將邪不勝正。


實際進入展覽後,走道可看見藝術家的生平紀錄,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而第一個展間便是《尋找家園》系列與空中飛人,讓人感受到所謂的「啟程」。若說館外的彩虹代表著出發前對未來的美好想像,而館內的旋轉木馬是在出發前的迷茫與不安,那麼本展間或許就是故事的序幕。物件的組成飽含行李箱、飛機、住宿場景的片段,參觀者彷彿能夠透過移工的雙眼,並感受到他們的徬徨。


緊接著的幾幅平面作品,從《同心協力》到《殘破家園》都能看見藝術家要表現的衝突,或許是代表移工夢想與現實的衝突,又或是他們心中對於去留的拉扯。藝術家在畫作暗黑系的色調中,卻總會出現幾個不協調的普普風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同心協力》來自於20世紀初期,法蘭西斯柯(Carlos V. Francisco)的同名壁畫,經過羅納德之手,再次以暗黑系風格結合幾個突兀的普普風元素。仔細看,本作亦結合了菲律賓傳統高腳屋搬遷的文化展現,而朝向更理想的住所遷移也同時呼應了展覽主題。然而,若非經過許多高手指點及網路資料的查找,在展覽當下或許不會有幾個人想到這些層面。


《浪潮》讓我驚豔的則是物件與展場的結合。雖然透過懸吊的大型雕塑、光影與聲音的結合,這個展間已經算是完成一個完整的展覽品,但透過窗戶當畫框,效果更讓人會心一笑。估計這個作為畫框的窗框也是當代館一個常用手法吧!


整體來說,《菲常態》彷彿帶著我體驗了一趟移工的旅程。自出發前的美好想像,出發在即的徬徨,到實際面對的現實。除了藝術家生平時間軸有點乏味,作品的展示光影、音樂的配合都相當得宜。若要說有什麼我覺得還能再做努力的地方:

1.設法將館外與彩虹合照的人潮引導進入館中
2.導覽與文字說明部分,背後的延伸不足
3.展場位於一樓空間較狹長,缺乏讓人休息的地方
4.作家生平的部分文字過多,不妨以影片或其他方式呈現
5.語音導覽部分較不吸引人

【參考資料】



0 意見 :

張貼留言